校友荟

不忘初心 专注创新不停步——访劳模校友包起帆

发布日期:2020-12-10 23:14:50   来源:党委宣传部   

  走进劳模

  思政部、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组织,邀请李文祺高级记者并带领瞭望社“口述劳模  走近学模”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校内采访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

  包起帆简介

  包起帆,1951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198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专业。他立足岗位,不断创新,先后完成了13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他连续5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同时他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采访正文

  我校校友包起帆有着一连串的桂冠——“抓斗大王”、“优秀发明家”、 “全国著名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国家级专家”、“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三十多年来,他心无旁骛,不忘初心,在创新路上不停步, 实践着“创新铸就事业,发明改变人生,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在平凡岗位上立下凌云壮志

  追溯包起帆成才的轨迹,上海港白莲泾码头是这位杰出发明家扬帆起锚的起始点。由于“文革”动乱,包起帆没能沿着“中学——大学——工作——出成果”的传统教育道路发展,而是在17岁那年来到上海港,从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做起。也就是从这个起点上,包起帆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事业。黄浦江江阔悠长,木材装卸工作却繁重危险,包起帆不怕劳累,一心想当个好工人。当时码头木材装卸方式是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绑木材后,再用吊机往上吊,这种粗放式作业方式险象环生,安全隐患不断。在刚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包起帆亲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因木材装卸而工伤死亡的事故,那3人加起来的年龄还不到80岁,于是大家谈木色变,把木材装卸称为“木老虎”。 在包起帆进港后的十余年中,“木老虎”竟吞噬了十几位工人的宝贵生命。港口安全生产的严峻现实,使他下定了要制服“木老虎”的决心。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装卸工人从“木老虎”的魔咒下解放出来,消灭隐患,让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结束。然而现实是严峻的,不久包起帆自己也在装运原木时腿部受伤,后来被调到机修车间电吊修理组,然而,包起帆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初的决心和誓言。在这里,他掌握了钳工、电焊工和机械加工的操作技术,也开始了发明木材抓斗的最初研究。在实践中包起帆意识到如果不能扎实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制服木老虎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在母校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1977年,有着十年工龄的包起帆考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专攻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刚步入课堂,功课的难度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因为要重新补学初中、高中的有关知识,他所付出的时间往往要比其他同学多上好几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埋头于灯下;每当朝阳东升,人们睡梦未尽之时,他已在阳台上自学外语。求学的包起帆一门心思就是要多学点本领,解决生产难题。为了争取零星时间,他把书掰成一本本小薄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二工大在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管理要求相当严格。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包起帆也肩负工作、家庭、学习三副重担。在单位里,他是生产骨干,从事技术革新工作;在家中,他新婚不久,妻子工作也很忙;在学习上,教学管理严格,一个个拦路虎不断跳出来。在做制图作业的时候,线条粗细有一点点的不规范都会通不过老师的考核,被要求重新修改。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下,虽然学得很苦,却为包起帆日后搞发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包起帆也是班级里提问最多的学生,凡有疑问的地方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弄清楚不可。他的不少问题,都是从生产实践中带来的。像延长吊车钢丝绳使用寿命问题就是他在学校读书时与任课教师相互切磋共同研究解决的,为企业节约了几十万美元。四年中,包起帆三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学习标兵,毕业后还获首届亿利达奖学金一等奖。在学习中,他把在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和在实践中萌发的设想用理论知识加以归纳提炼,从而为木材抓斗这一发明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每当回顾在二工大的学习经历时,包起帆总是感慨地说:“母校是我搞技术革新的摇篮”。

  

  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创新奉献

  1981年毕业后,包起帆从此在本职岗位上成为一颗“镙丝钉”,持续动脑筋、想办法,逐步走上了创新之路。30多年来,他先后历经了工人、助理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工艺科长、技术副经理、经理、副局长、副总裁等众多岗位,虽然身份不同,但我却始终认为,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项获得巴黎、日内瓦、匹兹堡、布鲁塞尔、纽伦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49项。在1992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比利时王国“军官勋章”,1999年获得聂荣臻发明创新奖,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 2010年获得发明者世界联合会特别奖。当他接受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在这么多外国发明家面前,他是中国人,这些荣誉是属于祖国的。正如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评委会主席在参观了他们的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后赞叹道:“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这样的评价使他们更加坚定,通过创新成果不断地走向世界,终将会改变世人对中国目前的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技术,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偏见,终将改变中国工人是“打工族”的偏见,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愿景和梦想。

  在无私奉献中彰显劳模精神

  包起帆是码头工人出身的杰出发明家,长期与工人并肩劳动的实践经历,使他与工人兄弟有着血肉相联的感情。对个人的付出和牺牲,他无怨无悔。他曾带领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在六米高的原木垛下搞抓斗试验;他曾一连三天三夜在新设计的抓斗旁指导操作,记录数据;他长年累月潜心钻研,无暇顾及家庭事务,连年夜饭也顾不上吃。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包起帆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品格,他在为社会贡献经济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铸造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成果。     

  包起帆有句发自肺腑的话:“搞科研最高兴的时候,不是拿奖金得奖牌的时候,而是听到工人同志在现场称赞这个项目的时候”。搞发明是为了码头工人,成名之后他依然时时想着码头工人。20多年来,包起帆把所得的发明奖、科技奖奖金,大部分都分给了同他合作的同志,自己得的那一部分全部送给因公致残的工友,连国务院发给他的特殊津贴,也都拿出来交给工会,补助最困难的职工。这种高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采访感悟

  最催人奋进的是理想, 最给人力量的是追求。一个人有了理想和追求,就会朝着一个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三十多年来,包起帆校友在创新路上不停步,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创造的难点,将一个个“不可能”化为了现实,成为一代创新楷模。他“创新铸就事业,发明改变人生”,服务奉献社会“创新动力和人生追求,给我们启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在创造力,创新之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心无旁骛,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实践,刻苦专研奉献,就能够把自己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就能够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

  文:赵盈利  杜高阳

  图:沈旭阳


分享到:

相关信息